教研通知

首页 > 通知公告 > 教研通知 > 正文
东莞理工学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8-06-04

公共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根据《关于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学习基础,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全人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公共基础课改革目标

以知识传承为载体,以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整体素质提高为重点,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通识素养、批判思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踏实作风、坚韧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拓宽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三、实施范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英语类、公共体育、公共计算机类、公共数学类、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类课程等。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改革方案另行制定实施。

四、具体措施

(一) 精准凝练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在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基础上,找准课程的功能定位,精准凝练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充分体现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追求。以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规范性、高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组织和设计相匹配的课程单元,组织多方进行论证,使课程的知识深度、能力范围、基础素养,能够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对接专业特点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应服从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各公共基础课程要精选经典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根据学情选择讲授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基础性、提高性和扩展性内容。公共基础课程负责人应加强与各专业负责人的沟通交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应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和拓展专业视野。在线教学资源应不断更新,以适应课程、专业及社会的变化。

(三)选用高水平优质教材,形成教材质量信息反馈

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生源质量和专业特征,选用符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国内外优质主流教材和教辅。重点选用最新出版的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教材等。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书目》的课程,必须使用马工程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统编教材。加强对教材选用管理和优化,利用学生评教和信息员等渠道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评估制度。停止使用教学效果不佳的教材。

(四)探索分层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些基础课程在新生入学阶段安排进行水平测试,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把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师资培养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充实高素质教学人员,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合理的生师比。通过科学的内部管理,高效的职责分工机制,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建成一批优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重视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特点和优势,组织基础课程教师团队经常性开展学术探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营造自由探索、相互激励、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每学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

(六)防止教学模式化,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锐意进取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避免说教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高效积极的教学环境。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网络教学、探究式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和利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实际效果。结合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七)改革考核方式,推广教考分离

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为目的,改革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公共基础课的考核应注重学习效果评估,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以考核促学习,让考核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服务于教学。探索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增加平时作业、中期考查、小测验等考核形式的应用。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考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条件的基础课程建立和充实试题库,规范命题、阅卷等环节,推广教考分离,集体阅卷,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八)注重教学档案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及时进行教学分析

教学档案是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健全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体现专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同一门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必须由教学团队集体研讨确立,不同教师的教学大纲其主干信息应保持一致,并定期研讨,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新。基础课程教学档案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促进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基础课程教学部门应及时关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动态变化,每学期初向上级教学管理部门提交上一学期的教学分析报告,对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作细致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持续改进。

五、激励与保障

(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年度专项建设经费

学校按年度设置基础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由课程负责人安排使用,用于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教学科研、购买教学设备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研教改专题立项

学校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专题教学改革立项建设,提供经费和政策,保障基础课程改革顺利开展。按一定比例推荐公共基础课程项目申报校级及以上质量工程立项。

(三)优先支持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培训进修

鼓励基础课程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优先支持选派优秀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访学研修。为教师创造条件参加高水平课程改革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

(四)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配置。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广公共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覆盖面。加大对基础教学实验实训资源的开放力度,为师生的学习和互动提供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六、组织与分工

教务处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牵头单位,负责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指导、督查。

各公共课程教学部(教研室)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具体的改革实施过程。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负责对公共课程改革的成效制定评价办法,开展评估考核,发布评估结果。

教务处

2018年6月4日